冬天,蔡甸的餐桌也太诱人了吧!

©原创   2023-01-27 13:25   蔡甸融媒



北风起,炉火旺,秋膘冬味,正是适合大快朵颐的隆冬。

升腾的烟火里,晒饱的豆丝,出屉的大包,卤香的牛骨,还有撩人胃口的肥美鲜鱼,这是属于蔡甸人的餐桌经典。

物产丰饶,美食如云。知音的山水,“拼出了”一整个蔡甸的知味人间。


蔡甸的牛肉四季飘香,但在冬天别有一种紧实熨帖的满足感。


端一碗官方老字号的新农牛肉面,是蔡甸餐桌上的待客之道;切一盘筋道鲜香的蔡甸牛骨头,也可以满足你对冬天的所有想象。



不荤腥油腻,水分少,色泽润亮,可爆炒,可凉拌,新农牛肉在餐桌上独当一面;百叶、牛肚、牛筋、牛腱,也各有口感;更令人眼亮的是牛骨,连肉带筋,咸香绵长,拿起就放不下,啃得带劲时,连聊天的空闲都没有。





养在蔡甸山涧水边的水牛,秉性天然,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野劲儿。这样卤出的牛肉,沉甸甸,香喷喷,口感紧实Q弹。



随意拿起一块卤好的牛肉,趁手的分量感让掌心一沉;用刀爿片,利刃与纹理交磨的韧劲在牛肉纹理上游走,自带节奏。在备料的阶段,口腹之欲已油然而生。





意犹未尽时,新农牛肉面就登场了。厚切几片好肉,在盈沸翻腾的面条上一压,生活的饱满安心才算到了位。





专程到蔡甸,带几袋新农牛肉回去,也成为武汉人买菜日常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味道,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饮食文化。也正因如此,它已被冠以“武汉味道”,已成了蔡甸实打实的招牌。



但对于蔡甸人而言,这片牛肉里,更多的是岁月的滋味,嚼着嚼着,日子的香甜就稳稳地落进了肚子。

Tips

新农牛肉面(总店)地址 | 蔡甸区中核世纪广场步行街1层D1-12-14汤头浓郁,吃完牛肉面记得喝汤;店家还有牛骨出售,可以买了打包带走。

方红军特色牛骨头地址 | 蔡甸区知音城西北门18号分量足,非常入味,萝卜牛骨头干锅不错。

嘎星牛骨头地址 | 蔡甸区莲花湖大道222号牛骨头牛杂拼盘火锅、牛肉牛肚拼盘都挺不错的。


蔡甸沉湖,静水深流,出水的鳙鱼是寒冬里不可或缺的美味。




青草鲢鳙并称四大家鱼,其中,鳙鱼以肥美大头闻名。虽然不是本地特产,但蔡甸沉湖的潋滟清泓所滋养的鳙鱼,肉质更为鲜美,个头也更为肥硕,蒸出的鱼头能温暖一整个冬天。





红烧、煮汤、鱼丸、鱼饺……一条鱼,蔡甸人有一万种吃法,但最拿手的还是把鳙鱼做成鱼头,淋上剁椒;或者和豆腐一起炖,用最简单的烹饪手法,收获最为纯粹的鲜美。

围坐夹食鱼头,推杯换盏,越吃越热乎。细嫩软滑的鱼肉里,吃得出湖光清冽、湖风悠荡。



能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认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蔡甸沉湖的鳙鱼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Tips

蔡甸多湖多水,伴水而生的农庄农场也有很多,可以选一家农庄,享受农家乐,自己钓鱼来吃,尝尝劳作之后的收获滋味。


好日子既要“连年有鱼”,也要好事成双、“无独有藕”。




天冷了,煨汤的暖意弥漫江城,武汉人冬天的命,就是那一铫子排骨藕汤给的,在“全国莲藕看湖北,湖北莲藕看蔡甸”的莲藕之乡,当然更是如此。

登上中南海国宴的蔡甸莲藕,早在2007年就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莲藕排骨,绝对是蔡甸人热衷“嗑”的CP。清早起来,蔡甸的太婆们就会忙着张罗,筒骨焯水,莲藕洗切,一股脑盛到砂锅铫子里,文火慢炖。

一只瓦罐,几条小凳,盛上莲藕排骨汤。热气腾腾的汤水里,氤氲着莲藕独有的清甜滋味。



一锅莲藕排骨汤,往往要熬上大半个下午。

等待的时光,太婆们会偎着小凳,唠唠家常。守着日色西斜,等孩子们回家来,关火、盛汤,撒一把葱花,热腾腾地上桌。



排骨入口即化,藕坨软糯绵甜,汤水清亮酣畅,这才是蔡甸人的完美冬天。

会操持的家长们,还会用莲藕做各种菜肴:藕丸、藕夹、滑藕片、炒藕带、荷叶蒸肉、银耳莲子羹……焖炒炝拌,十八般武艺,因为这“九孔白玉”脑洞大开。或粉或脆的滋味里,藏着蔡甸人的讲究和热情。

Tips 

覃大个·藕汤印象地址 | 龙家巷1附2号藕很粉,藕汤浓稠好喝,非常适合冬日暖胃。


一碗藕汤,一盘卤牛肉,两个绿豆包,是蔡甸人冬日的标配。




相传,大集的包子,得到过乾隆的亲笔题词,御笔朱批,“大集场豆盘包子”随之名扬天下。

和普通包子不同,大集包子有三大讲究:制馅、加工、包装。



传了三百年的绿豆包子,以磨烂焖熟的绿豆泥做馅,掺入姜末、食盐、葱白、香油,开始包制。

包制的面皮要薄,豆馅要实,包成圆形压扁,在收口处捏出花纹,像是更加厚实的饼。此时上屉开蒸。出笼的包子略带淡黄,捏开,一股绿豆香扑面而来。

不过,此时工序尚未完成,还要等包子冷却,再下锅开炸,直到外表呈金黄,才算大功告成。



旧时,大集豆盘包子会用荷叶包装,荷叶的清香逐渐渗入,别有一番水乡的清甜。



甘中有辛,清爽去腻,就算到了席宴的“下半场”,大集豆绿包也让人忍不住口舌生津,重新披挂上阵。

讲究缘于热爱,揉圆捏扁,蒸炸双味,蔡甸人把包子“盘”成了文化,“包”进了祖祖辈辈对生活的热情。

大集绿豆包入选了武汉市级非遗,文化底蕴让风味更为别致,又怎能错过?

Tips

大集绿豆包子地址 | 蔡甸区方兴路西岸百合春天附近搭配稀饭当早餐,或者平常当零食都可以。


冬闲时,蔡甸妈妈们就忙活着摊豆丝了。看到家里摊满了晾晒的豆丝,便有了“腊月吃豆丝”的氛围。


豆丝是湖北人餐桌上的“传统好戏”,大米和绿豆“领衔主演”。讲究的蔡甸人,还会以上好的黄豆或荞麦做配角,增添几分层次和回味。



大米混绿豆浸泡磨浆,倒进烧得滚烫的大锅大灶,抹开摊匀,待到火候十足,开盖起锅,圆薄喷香的豆丝面皮就成形了。

蔡甸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一夜间支起大大小小的篾架竹席,摊开一张张豆丝面皮,饱晒晴光,在干燥的北风里一点点沉淀米味豆香。



晒好的豆丝,最经典的吃法是拌着腊肉枯炒,面色金黄,油香四溢;也可以入汤,浓稠鲜糯,滑爽耐嚼。浓郁的年味,就在那扑鼻的香气中飘然而出。

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豆丝就做过军粮,抚慰着羁旅之中楚人的口腹;而《汉口竹枝词》里那句“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元子滚鸡汤”,更是让吃货们念叨至今,这一期一会的美味,就这样在武汉四季中流转。



2017年,蔡甸豆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知音大地,田壤五谷,无论何时,捧一碗热乎乎的豆丝呼哧吸溜,心里都会觉得特别的温暖。

Tips

蔡甸做豆丝的馆子有很多。在吃法上,除了最经典的枯炒外,豆丝煮肉汤来过早宵夜也很不错。

蔡甸的美食远不止于此。别致的芦笋茶,甜糯的糖油粑,侏儒三蒸、蔡甸三圆、蔡甸藜蒿,每一样都值得细细品味。

风物蓄藏情怀,烟火熨帖人心,蔡甸的美食里,有山长水阔的别样自在,也有嘘寒问暖的烟火柔情。

这个冬天,来蔡甸感受味蕾和心灵的“双重暖意”。

毕竟,好吃好喝,日子才是真的有滋有味。




来源:蔡甸融媒

制作:邓柳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