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甸区大集街道彭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刘自祥步履带风的身影,常年穿梭于田间车间。这位曾服役三年的退役军人,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魂熔铸进乡村治理,以冲锋姿态书写着“退伍不褪色”的新答卷。
刘自祥(左)查看村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刘自祥深知党建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根基。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律师讲解法治知识,四年间发展3名平均年龄32岁的大专学历党员,为支部注入活力。他把主题党日开到田间地头,组织党员和退役军人带头参与村湾环境整治、无偿献血等行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部署村森林防火工作
产业发展是刘自祥认定的富民“新战场”。他精准把握区位优势,打出增收组合拳:2024年,他发动村民入股,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集餐饮、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古树佳园”共享农庄,当年即创收16万元;借势中德产业园辐射效应,新建1000平方米钢构厂房进行连片租赁,年增收30万元,并解决了3名退役军人就业;即将交付的2000平方米公寓楼,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收入,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召开村党员支部会,与村民代表们共商村内大小事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刘自祥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党员包片联户制度,2024年完成了一系列暖心工程:升级老年人互助中心、运营幸福食堂、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购买医疗补充险、更换108盏太阳能路灯。他善用微信群、服务平台解读惠农政策,组织党员上门答疑解惑;积极借鉴先进经验,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从修路引水到医保养老,群众的“需求清单”正一步步变为“满意清单”。
从军营的“迷彩绿”到乡村的“振兴路”,刘自祥袖口沾着的稻叶以及他抚过厂房钢梁留下的温度,无声诉说着这位“兵支书”未曾褪去的军人底色。在带领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他始终是冲在最前的那面旗帜。
一审:韩晓民 | 二审:熊霞 | 三审: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