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老师一时的记忆,老师却是学生一辈子的回忆。”这句话,是蔡甸区桐湖学校教师周艳芹从教近三十年的精神底色。她坚守偏远湖区,把“让家乡孩子成才,让乡邻因教育而幸福”作为初心,不仅把学校数学从“弱科”教成了全区“王牌”,更用耐心与关爱点亮无数孩子的成长路。
从“拖后腿”到“王牌科”,她把数学教活了

初登讲台时,周艳芹牢记着从事教育一辈子的伯父的叮嘱:“你是桐湖人,要对得起乡邻的信任。”多年来,即便对教材早已烂熟于心,她仍坚持每节课“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她的课堂节奏紧凑、内容扎实,学生满意度始终名列前茅。
她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凡要求学生做的题目,自己必先动笔演算。“眼到、手到、心到,才能跟上学生的思维,发现他们的不足或奇思妙想。”正是这种严谨,让她能精准把握教学难点。她所撰写的教学论文获湖北省二等奖,课例屡次获评区级优质课,桐湖学校的数学也从全区落后跃升为连续十年中考稳居前三的强势科目。
不放弃一个孩子,她用分层教学点燃希望

“每个学生对班级是1%,对家庭却是100%。”周艳芹常年担任初三班主任,面对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她从不抱怨,始终践行“不抛弃、不放弃”。
她积极推行“分层教学”,悄悄为基础薄弱的学生“降难度、设阶梯”,帮助他们从“能做基础题”逐步走向“能解中档题”;她组织“帮扶小组”,推动学生互帮互学,确保“当天问题当天清”;她还教学生整理错题本,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生高兴曾因成绩差失去信心,在周艳芹的耐心引导下,他不仅成绩大幅提升,还顺利考上了蔡甸二中。他后来专门向周老师道谢:“谢谢您没有放弃我。”
守护留守儿童,她是孩子们的“暖心周老师”

桐湖学校地处边远湖区,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不少孩子因缺乏陪伴,性格松散甚至叛逆。周艳芹说:“他们不是难管,是需要更多爱。”作为班主任,她每年坚持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推动家校共育;她主动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她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与生活需求。学生刘科(化名)曾因努力不见成效而沮丧,周艳芹一边联系家长安抚,一边鼓励他:“努力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别急。”最终,刘科重拾信心,考入蔡甸区汉阳一中。“看着孩子们在正轨上快乐成长,比什么都值。”周艳芹说道。
三十年坚守,周艳芹先后获评区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先进女教职工等荣誉,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班集体。如今,她仍坚守在湖区讲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愿做学生一辈子都能想起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