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今天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了”。参加了系列帮教活动的邓同学向检察官保证道。
近日,蔡甸区检察院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发现该案中还有六名未成年人参与其中,但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未追究其刑事责任。为避免该六名未成年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治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该院新荷未检工作室的检察官结合办案实践,积极探索最高检《2018-2022年检察工作改革规划》中“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帮教活动,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8月6日,新荷未检工作室的检察官将该六名涉案人员及其监护人召集到蔡甸区检察院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联合社工为他们有针对性地定制了系列帮教活动,及时进行矫正干预,防止不教而宽。
一节法治课堂
法治课上,未检检察官围绕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所涉及的罪名,分别对“顺手牵羊”、“打架殴斗”、“擂肥”等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界限进行分析,借助真实案例帮助理解,详细分析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后果及对应的刑事责任年龄。
一次亲职教育
活动中,新荷未检工作室邀请了司法社工对在场的家长开展了一场亲职教育宣讲课。司法社工从深入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着手,要求家长多关注孩子“旷课逃学”、“夜不归宿”等异常行为,及早发现不良征兆,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加强价值观引导,消除孩子犯罪的诱导条件。
一次集中训诫
为提高帮教的精准度,实现矫治的个别化和有效性,未检检察官根据6名涉案人员的罪错程度,开展差异性帮教。针对2名年龄最小却已有一两次因盗窃被行政处罚的未成年人,未检检察官从心理、行为、法律等不同层面,重点围绕如何防止其再犯进行训诫;针对其余首次参与盗窃的涉罪未成年人,则从交友原则、犯罪成本等方面进行训诫。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讲到一些常见不良行为的后果时,这些未成年人尤为专注。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他们以前可能从未认识到自己的有些行为如果不约束,其实是面临很大犯罪风险的,因此,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矫治,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帮教效果如何,我们将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后续表现进行持续、密切跟踪。"未检检察官介绍道。
下一步,该院还将把临界预防工作常态化,并积极与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罪错未成年人信息互通、早期干预、跟踪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教育矫治机制,促进保护、教育、管束有机统一,构建对罪错未成年人实施有效的教育矫治的保护网络。
小贴士
什么是"临界预防"
顾名思义,就是对那些面临刑事处罚边界的未成年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将犯罪预防工作向前延伸,变事后帮教为事前预防,避免他们走向犯罪。实践中一般包括四类人群:一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因违法犯罪情节轻微,被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二是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却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三是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的未成年人。四是有严重不良行为可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