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化新样板

2025-08-08 23:02   蔡甸融媒   周璜

今年年初,全区“新春第一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打造“四个新样板”的重点任务,全区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样板为突破口,以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顺利实现“双过半”。

主导产业发力领跑

博格华纳

今年以来,蔡甸区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内,博格华纳、佛吉亚等企业聚焦电驱系统、智能驾舱等关键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格力、欧派借“以旧换新”政策释放产能,隆达铝业、新锐合金等全面发力,京东、益丰医药、上药科园等区域总部规模持续扩大。

重大项目筑牢根基

凯佳食品华中肉制品加工基地项目效果图

全省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主会场设在蔡甸,新开工投资超30亿元的凯佳食品等亿元以上项目24个,投资超50亿元的武汉国际智造中心等13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在2025武汉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作专题推介,举办大湾区智能家居及人工智能产业招商活动,新引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投资超50亿元)等49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楚商项目31个、外资项目5个。

华彩光电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普旭、唐钢等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天成自控、东新智汇二期等将尽快达产达效。

科创赋能产业升级

蔡经开获评全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总数148家,新增“四上”企业30家、总数10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8%。

宇轩飞速、格力暖通等7家企业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武桥重工、富仁空调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牧野创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森织汽车、磐电科技等7家企业入选省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研发中心。

武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项目效果图

武汉理工大学与阿卢米、百思通等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武航院新晋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导入11个成果转化项目,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落地,航空新材料产业基地开工建设。

蔡甸区将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规模年内突破1000亿元、2030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

做强主导产业,夯实发展支柱

巩固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四大优势产业地位,围绕冠捷、博格华纳、欧派、格力等链主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深入实施工业技改,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更多黑灯工厂、智能工厂。同时,系统盘活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

崛起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增长引擎

联东U谷

聚焦新能源、新数字、新健康、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创新平台,以“十个一”机制推进武航院建设,加快培育联东U谷、商汇融合等一批国家级众创孵化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培育“雁阵企业”,扶持一批产值过10亿、50亿、100亿的头雁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形成“链主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雁阵形态。

加快建设航空新材料产业基地、沃尔核材新材料产业园、汇力新能源产业园、同济国家医学中心、华中美谷、东湖高新国际智造中心等特色园区,提升产业开放度、显示度和集聚度。

抢占未来产业风口,赢得发展主动

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

抢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细化招商地图和项目清单,加快建设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特斯联智慧产业园,实质性启动武汉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标杆项目。

推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在智能制造、文化旅游、交通市政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落地。

统筹推进网络、算力、感知、应用等“数公基”布局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把握发展主动权,把产业根基打得更牢、扎得更深、筑得更实。

一审:方筱玥 | 二审:熊霞 | 三审:方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