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蔡甸区索河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打造“平台建设、群众参与、能人合力”三把“钥匙”,有效破解治理瓶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经验。
建强三大平台
搭起共治“主阵地”
“现在有事能在凉亭里商量,活动也能去百姓大舞台。”提及索河街道的变化,村民们纷纷点赞。
索河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凉亭和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搭建起功能完善、参与便捷的治理平台。在石山堡村、石山社区等地,提档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集党建宣传、便民服务、资源互通于一体的“暖心站”;各村(社区)广泛设立议事凉亭,推广“咵天议事”模式,实现事有人议、题有人解、单有人跟;百姓大舞台、乡村振兴创培中心等设施全年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超百场,切实增强群众归属感。
聚焦群众主体
绘就共建“新图景”
“用参与换积分,能兑米面油,还能为村里做事,一举两得。”松岭村村民拿着积分兑换的物资笑着说。这是索河街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生动缩影。
街道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共同缔造”长效机制。通过推选乡贤、党员中心户等担任轮值议事长,形成“会前摸排、会上互动、会后反馈”闭环机制,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带头办,办理过程全程公开。积分制管理将村规民约转化为可量化指标,按季兑换物资、年度评优,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深化“国企联村”合作,2021年与市政建设集团结对成立裕三村农产品销售公司,2023年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带动就业50余人;梅林龙湾等项目帮助百余人年均增收3万余元,切实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汇聚能人资源
探索治理“新路径”
“在外打拼多年,能为家乡发展出份力,很有意义。”返乡能人王先生参与家乡产业规划后表示。索河街道巧用乡情纽带,让能人资源成为治理“硬支撑”。街道分层分类建立95名在外能人信息库,涵盖经济、技术、学者等类型;搭建对接平台,举办座谈会、项目观摩等活动60余场,畅通能人服务家乡渠道;实施“归雁工程”,定期走访异地商会、寄送慰问信,展示索河发展成果吸引能人返乡;同时引导能人参与产业发展、捐资助学、矛盾化解等工作,让“软实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