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啦没啦!今年的黄桃都抢完了!”8月10日,蔡甸区大集街俞家垸村俞博士家庭农场内,负责人俞小江高兴地说。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今年,俞小江种植的20亩黄桃喜获“大丰收”,一直怀揣着“农场梦”的他憧憬着,要把农场打造成市民乡聚旅游的“打卡地”。
农场里,村民欧文丽捧着丰收的黄桃喜上眉梢
走进桃园,深绿色的桃叶,叶片平滑,绿色的树梢几乎看不到桃子。“半个月前,桃树挂满了果实,现在这树上还有少量几颗,都是‘漏网之鱼’!”俞小江笑着说着,边摘下一颗桃子。剥开纸袋,便露出了黄澄澄的果实,轻轻地抚摸可以感受到表皮的绒毛,一削皮便可以看到黄桃溢出的汁水和细腻的果肉。黄桃外观几乎通体金黄,果肉越靠近果核越红。
左一为 俞小江
俞小江说,农场种植的黄桃品种是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的“锦绣”,成熟后肉质较软,食时软中带硬,甜多酸少,有香气,水分中等,风味诱人,很受市民喜欢。“许多往年在我们这里采摘其他水果的游客,尝了之后,都会带上一些黄桃。”
“今年黄桃是第一年挂果,销售额2万元,明年的产量一定会翻番!”俞小江是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农场梦”,所以他回蔡甸老家俞家垸村,一手建起了俞博士家庭农场。
在这个占地160亩的农场内,有50多亩火龙果、5亩桑葚、20亩黄桃、5亩石榴、5亩无花果和鱼池。他告诉记者,黄桃是第一年挂果,石榴和无花果都在“试种”阶段,还要看下一步的挂果情况。“我心里的家庭农场,就是作物品种多样,种植面积小而品种多,这样才能吸引市民,留住市民。”
站在农场中的小路上,青山绿水,鸟叫虫鸣,还有农场工人谈笑的声音,58岁的欧文丽在农场里干了8个年头,每个月工资2500元。“我在农场里搞修剪和采摘,在家门口挣钱既放心又省心,家里和工作两头都不耽误!”
“休闲农业的打造,不仅拉动我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乡聚旅游的人气,也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俞家垸村党支部书记俞宇说,“随着农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也会积极为种植户做好服务,让村里的产业兴旺起来。”
“我们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俞小江说,他希望能把俞博士家庭农场打造成周边市民乡聚旅游的“打卡地”,让乡村富起来、旺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