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武汉市经济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员工难返岗复工,销售渠道中断,流动资金困难,项目开工面临困境……
面对困难,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城区采取多种措施,保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为企业“雪中送炭”,当好“店小二”,提供贴身服务,全力招商引资,全力推进疫后重振。
蔡甸
帮办专员帮企业抢时间
外资企业一项目提前1个月动工
8月初,位于蔡甸经济开发区的日资企业东普雷(武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厂(东普雷武汉工厂)内,二期项目正火热施工。4月复产后,该企业追加2亿元投资,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蔡甸区东普雷(武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车间的电动汽车配件自动化生产线。记者胡冬冬 摄
“因为疫情,二期动工比预期晚了数个月,但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比预期进度已超前一周左右。”东普雷武汉工厂相关负责人惊喜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今年4月,在得知该企业即将进行二期工厂建设后,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蔡甸区行政审批局等部门立即主动上门。
“我们的帮办专员,从该项目落户蔡甸时,就开始提供全流程贴身服务。”蔡甸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容缺办理机制,协助企业抢时间、早开工,在条件合规前提下,东普雷比原有流程提前了一个月进场施工。”
“从相关手续办理,到施工进场,我们都感觉到了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 东普雷武汉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筹备二期工厂建设以来,该企业所有的项目施工手续办理,均有当地政府帮办专员全程介入,提前为企业发放相关申请表,帮助梳理申报资料,进行预先资格技术审查,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帮助企业开工建设。
高效的手续办理和贴身服务,坚定了东普雷武汉工厂在武汉投资发展的信心。
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在蔡甸区投资4.3亿元,预计到2022年,该企业在蔡甸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左右。
截至8月,蔡甸区已推进优尼冲压、日本电装、东普雷等总投资275.7亿元的5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顺利开工。